中餐海外受寵 華人餐廳訂單火爆
發(fā)布時間:2015-01-06
[摘要] 從前過洋節(jié),西方人桌上只擺著火雞、烤鵝、布丁等傳統(tǒng)飲食。如今同樣的節(jié)日,西方人桌上卻滿是春卷、炒飯、酸辣湯等中式菜品。中餐緣何受寵?
圍著大圓桌,捧著杯碗筷,家人之間觥籌交錯,中國紅里傾訴祝福。這樣透著濃烈新年氣氛的“團圓飯”吸引著越來越多的“洋粉絲”。在許多國家的新年“黃金周”,中式團圓飯正在成為一種時尚和潮流。
引領潮流:華人餐廳訂單火爆
作為傳統(tǒng)宗教節(jié)日,圣誕節(jié)在西方人心中舉足輕重。有學者研究了谷歌搜索引擎統(tǒng)計自2004年起每年圣誕節(jié)的關鍵字搜索數據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:作為領先的關鍵詞之一,“Chinese Food(中餐)”一詞的搜索量不但逐年遞增,而且每到圣誕節(jié)期間就會迎來一次爆發(fā)性增長,比平日均值翻一倍。
美國最大的送餐網站Grubhub提供的最新數據表明,該網站訂中餐的人數每當圣誕來臨之際就會激增。拿2014年做比,訂中餐的人數在平安夜比往常增加了51%,在圣誕節(jié)當天更是增加了152%,這令遍布在全美境內已超5萬家的中餐館也略顯應接不暇。
據《世界日報》報道,加拿大多倫多華人餐館2014年的節(jié)日訂餐活動也是異;鸨习鍌儾粌H要接聽絡繹不絕的外賣預定電話,更要向很多聚會訂桌的顧客解釋早在圣誕節(jié)前夕桌次便已訂滿。位于士嘉堡美蘭中心的一家中餐館老板提到,許多客人在圣誕前兩三天就已來提前預約,而包房訂位已經排到新年以后。
在柏林,隨著越來越多德國人開始認同中式飲食文化,吃中餐開始成為他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圣誕節(jié)期間,柏林地區(qū)400多家中餐館生意都非常火爆,取代平安夜傳統(tǒng)飲食烤鵝,北京烤鴨成為了新年期間備受追捧的菜品!敖衲昶桨惨,每桌客人都點了北京烤鴨,我們的北京烤鴨都賣爆了”,亞歷山大廣場附近一家中餐館的陳老板說道。
僧多粥少,一座難求。中餐館逐漸成為了圣誕聚餐首選之地,世界各地的華人廚師儼然為自己招徠了一批批忠實的“洋粉絲”。
海外受寵:中餐掀起節(jié)日風暴
美國《時代》周刊近日刊載了一篇文章,作者羅列了“人們在圣誕期間都在買的幾樣東西”,其中位列前三名的分別是電影票、中餐和香檳。該文章依據統(tǒng)計數據評論稱,在圣誕期間,中餐在美國被熱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。
從前過洋節(jié),西方人桌上只擺著火雞、烤鵝、布丁等傳統(tǒng)飲食。如今同樣的節(jié)日,西方人桌上卻滿是春卷、炒飯、酸辣湯等中式菜品。中餐緣何受寵?
家住悉尼西北區(qū)的尼克?摩根給出這樣的回答:中餐最大優(yōu)點在于選擇余地大,有很多可供挑選的菜式,大大超過西餐的選擇余地,而且中餐口味豐富,一菜一味、變化多端,色香味俱全。
摩根很喜歡中餐的進餐方式。他說,一道菜上來可以大家分著吃,很熱鬧。相比于西餐各自分食的習慣,中式進餐除了更加促進交流,還能更好地兼顧飲食均衡。
圣誕期間,西方大多數商店、餐館和超市都會關閉,寒冷凄清的街道上,只有依然點亮著燈火的華人餐廳莫名傳遞著家的溫暖。漂泊在異鄉(xiāng),勤勞踏實的華商在圣誕頌歌中加班加點,為每一個前來享受節(jié)日氣氛的家庭呈上溫馨圓滿的“團圓飯”。
這份誠意傳遞到食客心中,也使得中餐成為了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話題。很多人都在網上訴說自己或家人在圣誕期間吃中餐的經歷,不少人還會推薦自己常去的中餐館和自己喜歡的菜肴,并為辛勤付出的華人們點贊。
中餐帶來的滿足與感動,被食客們口口相傳、心心相傳。
舌尖之上:世界感知中國味道
據報道,全球華商有半數以上曾經或正在從事餐飲業(yè),中餐業(yè)成為很多華人初到異鄉(xiāng)和創(chuàng)業(yè)生存的首選行業(yè)。事實上,中餐在國外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發(fā)展,是伴隨著華人的摸爬滾打,經歷過許多起起伏伏的。
在華人備受歧視擠壓的年代,只有“同病相憐”的猶太人才會光顧中餐館。這份情誼一直延續(xù)至今,《華盛頓郵報》援引美籍猶太作家普勞特的話說,“猶太人在圣誕時涌入中餐館,不光是因為只有中餐館還在營業(yè),更因為猶太人現(xiàn)在把吃中餐看作一件‘隆重的事’!
曾經被視作“健康殺手”、“難聞食品”,如今則成為節(jié)日筵席上不可或缺的“香餑餑”。中餐崛起的背后,是華商謙遜勤懇的可貴品質、是中國日漸強大的軟實力支持、是世界愈發(fā)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。
中餐為媒,“洋粉絲”體味中式團圓;華商為引,世界味蕾品鑒中國味道。雖然中餐館因其家庭式個體經營局限,在系統(tǒng)化、專業(yè)化、鏈條化方面仍然存在不足,但是相信隨著華人地位的持續(xù)提高、華商力量的不斷凝聚,“華人烹制”必定會成為一塊金字招牌,折服更多海外食客的心。
來源:餐飲新聞